为啥小企业做不好短视频营销?
我这几年帮不少小企业和个体户做过短视频营销,也看过很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有些心得可能会帮助到大家,今天简单聊聊。
单独把小企业和个体户拿出来说,因为中大型企业往往不差钱,有多种营销手段。在可见的未来,大生意的机会越来越少,做小生意的小企业和个体户怎么营销自己?我想不到比内容的性价比更好的方式。
做生意最简单的原则是,去人多的地方。每天近8亿人在用抖音,更不用说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你的企业还在猛写公众号,怕是过于热爱文字了。2023年了,toC业务的企业如果还犹豫要不要做短视频,唯一解释是没什么生存压力。
但是很多企业切入短视频内容营销这一块,效果却很不理想。我观察到的原因主要有几点,大家注意避坑。
最常见的误区是,以为短视频拍自己的产品、服务就行,没有打造真人IP、个人品牌的意识。
短视频和直播最大的优势,不只是消费门槛低,而且可以真人出镜。比起产品和服务,人更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人永远是独特的、具象的,人也是最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的,信任建立在具体的人之上,为进一步的消费铺平道路。
有的老板倒是意识到了真人出镜的重要性,但可能觉得自己颜值不够、声音不好听、表达不吸引人,所以就让员工或者第三方团队出镜,这就掉到了第二个坑里。
你自己的企业,让用户记住的却是别人的脸,回头员工离职了,第三方团队换人了,这个IP就没了。
所以企业做短视频不只是一把手工程,更要一把手亲自出镜。我最不爱听的就是老板说他脸皮薄不好意思出镜,内心这么脆弱还做什么生意啊?
终于,老板坐到了镜头前,一看,iPhone太low了吧?去买个单反、三脚架,收音设备罗德起步,再来个反光板、补光灯,后期制作上个MAC Pro。
一通操作下来,录了两期视频就没有然后了,仿佛办了健身卡买齐了装备,却只去洗了一次澡。
实际上,做内容最重要的是“量”而不是“质”。比装备更重要的是镜头感,是张嘴就来的即兴发挥,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长和频率来训练。就像跑步一样,随便穿个运动鞋,先跑起来再说。
于是,老板非常勤奋,每天发三条短视频,周末和节假日也不停歇。三个月过去了,一看粉丝数只有两位数,其中一半还是自己员工,直接崩溃了,感觉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假设内容的输出质量是还不错的,那么继续坚持去做就好了,不要看粉丝数。
企业是有自己核心业务的,做短视频是为了获取潜在客户,不是为了涨粉。你又不接广告,看粉丝数干嘛?从业务出发来做内容,内容是手段,不是目的。有流量有客询,导流到私域就完事了。
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就是内容质量确实不行。
最常见的就是过于重视个人表达,没有利他意识,用发朋友圈的自我中心思维做营销内容。
你做企业,说明你是自己行业的业内人士,你需要把这个行业的相关知识传递出去,提供价值让观众受益,从而建立对你的好感和信任感,才有机会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脑子光想着做买卖。
其次是,内容缺乏趣味性,表达不够通俗,过于生涩乏味,造成完播率等指标很差,平台自然不会给你更多的推荐流量。
很多人不理解内容平台要什么。你需要流量,要么用好内容来换,要么花钱投放来买,最好两个都有。什么是好内容?有趣,有用。
更忌讳的一点是,没有技术团队研究平台规则、竞品、内容、运营、投放,没有销售团队承接表单转化。
老板是做业务交付的人,还要负责企业管理,没精力去研究内容玩法。内容相关的工作,应该有专人负责,最好是企业内部的人,他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既要懂业务,又要懂平台,指导老板不断优化内容。
即使在开始阶段,老板能够独立承担内容的策划、输出,但做到一定阶段后,还是需要专人来负责内容工作,尤其是短视频做大后,可能会走到直播这一步。
说到这里,“内容合伙人”以后会是企业的标配。新媒体内容创作者,如果实在卷不动,可以寻找并加入合适的业务团队,围绕业务做内容。
最后一点可能的失误,就是做出一定成绩后,仍然在各个平台用同一套内容。前几年可能无所谓,今年各大内容平台的规则、玩法已经出现了差异。
比如抖音是泛娱乐+搜索,小红书有点像视频版知乎,精准搜索客户多,这两个平台就需要研究推荐+SEO双规则;视频号要配合朋友圈,促私域流量的销售转化,内容侧重点就不是引流而是成交导向
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精细操作,做针对性的优化。
未来几年的大环境,小企业和个体户的生存压力可能会很大,但咱们也有低成本和灵活的优势,如果用好短视频给业务加杠杆,完全有机会以小博大。
大平台已经搞定了基础设施,就像水、电、气一样。做业务的人要拥抱变化,比同行更快、更好地利用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