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电影赏析】我不是疯,我是痛

关注渡仁心理,和我一起用心理学的方式看电影吧


我们是一群扎根心理学一线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没有亮眼的头衔和闪光的背景,但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播心理学知识,用温暖、专业和诚信滋养每一个心灵。


前言


最近热门的电影还挺多,像什么《沐浴之王》《心灵奇旅》《送你一朵小红花》《拆弹专家2》......感觉陆陆续续都有在讨论,我也在忙碌的夹缝中,尽量多看了一些,也尽量在这期间,更多去分享一些实时的感受和看法。


今天先来说说《拆弹专家2》吧,下周再来聊聊《送你一朵小红花》,如果大家对最近的电影有什么体会,也可以直接留言哦~



电影 ·看点


先说一下背景,我是看过《拆弹专家1》的,如果是按照1来延续或者那种故事风格拍的话,真的是会直接劝退我。


完全可以放心的是,《拆弹专家2》就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故事。即便没有看过1,也并不影响你对《拆弹专家2》的故事的理解。


这两部《拆弹专家》都是以香港警务处中的EOD部门为原型。


EOD的英文全称是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中文可以翻译成爆炸品处理组,俗称拆弹专家,隶属于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


两部电影虽然同样是刘德华主演,同样是拆弹专家,不过他演的是不同人物经历着不同的人生。第一部我就不细说了,只记得刘德华帅,其他让人忽略不计了。


而在《拆弹专家2》这个电影里,竟然找回了一丝港片回春,隐隐激动热血的心情。留下的余味不止于刘德华这样的人物角色魅力,还有每个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成因,以及整条故事脉络线。


除开拆弹中那些爆破场景以及标志性地标的实景拍摄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多会回到对人物故事的细细品味中。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忽明忽暗的复杂气质,以及人物本身深刻极端的矛盾和冲突,这其实挺有心理学探究意义,甚至于来说,也挺有对当今香港现状的讨论意义。


回到电影本身,官方的故事介绍是,香港某处发生爆炸案,前拆弹专家潘乘风(刘德华 饰)因昏迷于现场,被警方怀疑牵涉其中。苏醒后的潘乘风只能一边逃亡一边查明真相,然而,他的好友董卓文(刘青云 饰)和他的前女友庞玲(倪妮 饰)却给他讲述了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有计划的爆炸案接二连三发生,真相却越来越扑朔迷离……


然而其实故事的推进和发展并没有那么复杂,执行任务被炸断左腿的拆弹专家潘乘风,即便已经定性为“残障人”,但仍然乐观将自身体能恢复到以往水平,甚至健步如飞、能跑能跳。


但警局并仍旧不能让他归队重操旧业,感觉被“用完即弃”的潘乘风变得愤怒偏执,成了彻彻底底的反派。但故事巧妙在于,在他参与的一场报复社会的爆炸案中,他昏迷现场,失去了所有记忆。


这时候,因为记忆的损坏,性情的变化,前女友抛出的计划,他又有了新的选择。“信我就是警察,不信我就是罪犯”,是做个好人还是做个坏人。


摆在他面前的是他对自己的,对这个社会规则,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他如何做出选择,如何重建我是谁这样的宏大命题,特别重要的关系着大结局的好坏。但好像不管怎么样,角色命运本身的悲剧色彩让人不得不有些恸然。





电影 ·心理



虽然我觉得在潘乘风两次转变人物性格方面有些脱离现实感的突兀,但是不得不承认重大生活事件刺激下带来的深刻心理变化和影响。


潘乘风的心理支柱并不仅仅是“保护市民维护正义”,他的复杂性有无法容忍“用完即弃”的被抛弃感,无法再次证明自己价值的失落。


内心的阴暗面不断滋生,推动着他用反向极端的方式去报复那些曾经将他冷酷抛弃和人和事,还有偏执的认为陪伴在他身边爱他的人也并不理解他。


这是一个意外残障人士对世界新的理解,有着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深层的恐惧。这些表现出来就是极端的愤怒。


而在第二次转变中,生理上他失去了对自己身份的记忆,肢体缺失的他这下连头脑也出了问题。抛开那些极端愤怒,他开始回归于在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思考,开始重新去理解和选择何为正义。


即便里面安排了植入记忆这样的超现实设定,但其实会发现他本身就很聪明的快速知晓了这样的安排,而在面对是否尊重普通人的生命这样的场景时,泪流满面的他已经做了最坚定的选择。


也许就是这样的反差和矛盾,让我们体会到这里面纠结的复杂和悲剧色彩。


这也让我试着去理解他那么努力恢复训练想回归警队,但无法实现时;在所有人让他别疯了时,愤怒喊出“我不是疯,我是痛”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又试着去理解最后他接纳自己结局的平静和释然,我想他的终极自我价值就是在这样不断转换阵营的思辨之中清晰起来。




渡仁电影赏析,从心理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分享每一部电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