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第16次开闸——安徽淮河王家坝蒙洼蓄洪区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常河

7月23日13时,接国家防总关闸指令,淮河王家坝闸13孔进水闸门缓缓关闭。随着闸口处嘶吼咆哮的淮河水浪渐渐平复,历经76小时28分钟,王家坝开闸蓄洪告一段落。

为上游减压,为中游缓险,为下游保安全——自1953年投入使用以来,这是淮河王家坝闸时隔13年第16次开闸蓄洪。在它身后的蒙洼蓄洪区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国家蓄洪区之一。

面对紧急严峻的蓄洪任务,王家坝如何保证行洪安全?蓄洪区内19.3万百姓的生计又要如何解决?7月22日,记者来到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蒙洼蓄洪区,试图还原王家坝开闸蓄洪的前前后后。

7月20日,淮河王家坝开闸,滚滚淮河水涌入蒙洼蓄洪区。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7月21日夜间,王家坝闸下测流组组长刘润泽和安徽省水文水资源局支援人员徐润泽在王家坝用电波流速仪测流量。时学光摄/光明图片

抢测

7月17日22点48分,在测得淮河王家坝段水位达到27.5米警戒水位后,王家坝水文站负责人时学光立即将水情拍报等级由4级提升为6级——这是水文站水情拍报的最高等级,它意味着,此后水文站每一小时将进行一次水情拍报。

“达到警戒水位后,水涨得特别快!”22日晚,在王家坝水文站3楼水情室的监控平台前,时学光指着记录当时水情的折线图对记者说。

20日零时许,水文站录得王家坝闸上水位已达29.31米“保证水位”,之后,以“约每小时6厘米的高度上涨”。

保证水位是堤防工程保证自身安全运行的最高防洪水位——职业经验告诉时学光,当天的水情不寻常。在加密河道上下游水情、雨情监测的同时,时学光开始安排水文站同事加密流量测验。

20日凌晨4点,水文站里,连同上级部门支援的工作人员,共计20多人全部到岗,他们马上要对淮河王家坝段3个段面的水情进行一次“抢测”,以便为上级防汛部门研判汛情提供及时精确的水情数据。

20日凌晨4点,漫天大雨的淮河王家坝段起了大雾,“强光手电也照不出三四米”。在蒙洼大桥滩地,执行测量记录任务的张宁茹很快发现记录纸已经被打湿了,她只能提着笔小心翼翼地写,生怕笔触划破纸张。不远处,张宁茹的同事手提配重15公斤的流速仪一刻不停地测量,一公里的段面他们持续不停地工作了2个小时。

20日凌晨4点,淮河王家坝段水位达到29.54米。“从这里测量的水文数据,10分钟后将传到省水文水资源局,半个小时汇总到国家防总,所以绝对不能错!”时学光说。

开闸

与时学光一样,7月19日晚上彻夜未眠的还有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

20日零时许,淮河王家坝段水位达到保证水位29.31米。零时6分,张家颍就带领管理处的13名工作人员进行最后的“一小时战前检查”:闸机设备、电器、蓄洪区上下游、左右岸水情……

“当时我不知道王家坝开闸蓄洪的具体时刻,但我知道,只要国家防总指令一到,进水闸门必须要能随时启动!”张家颍说。

对于闸门,张家颍心里是有底的。早在淮河汛期来临之前,张家颍每个月都要对闸门进行一次测试。但一说到水位,张家颍的心又悬了起来。王家坝闸门顶层高29.76米,如果淮河水位上升过快,在开闸蓄洪之前出现“闸门漫顶”事故,也会对王家坝水利工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0日8点24分,淮河王家坝段达到最高水位29.75米。8点31分52秒,接国家防总指令,淮河王家坝闸以1560m3/s的速度向下游泄洪。

启闭机室里,工作人员立即按下控制按钮,在计算机远程控制下,闸口从0.5米、1米、1.5米逐渐抬升,截至20日10时许,王家坝闸经过5次抬闸,闸口抬高2.5米,11点30分左右,13孔全部提高到水面以上。

随着王家坝闸进水闸门缓缓开启,浑黄的淮河水裹挟着狮吼旋即冲向蒙洼蓄洪区……

开闸3个小时后,王家坝闸上水位下降了14厘米左右;当天16点48分,淮河一号洪水以3080m3/s的速度,顺利通过王家坝——蒙洼蓄洪区再次成为淮河干流的“泄压阀”。

21日17点,在王家坝开闸33小时之后,淮河王家坝段水位回落至29.30米保证水位以下。

撤离

“当时猛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都空了。”7月19日,刚吃过晌午饭,王家坝镇崔集村村民任超和妻子正在地里摘豆角。王家坝镇党委书记张涛和李郢村支部书记张斌就找到了他,说:“国家可能要‘拔闸’,你和家里人要赶紧撤离。”

在当地方言中,“拔闸”就是要蓄洪。2018年,任超在蒙洼蓄洪区流转承包了540亩农田用以种植养殖。

“就算‘拔闸’,大水也不一定能漫上来吧?”在王家坝生活了47年的任超将信将疑。在当地,任超承包的那片地叫“马湖地”,处在整个蒙洼蓄洪区的最低洼处。为解决水患,任超和家人把田埂加高加宽,堆成了1.5米高的坝子,坝子里养鱼、种芡实,坝子上建铁皮房子,坝子外侧种植粮食、蔬菜——“马湖地”再也没淹过。

任超的父母也不想撤:鱼塘里,3年前投放了价值50多万元的鲢鱼、黑鱼鱼苗,至今还一尾未捕;山野间,散养的80多只土鸡哪能说收就收;还有田埂上堆放的化肥,刚刚搭建起来的冷库……一家人踌躇起来。

傍晚6点多,任超一家刚吃过晚饭,工作队又来了:“国家肯定要‘拔闸’,加快进度,明天凌晨3点前必须撤出来!”

19日晚10点,任涛把家人安置回位于王家坝保庄圩的家中,自己组织了亲戚的农用三轮车一趟一趟从蓄洪区搬东西,直到次日5点。

当天夜里,在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有2017人撤离,任超一家就在其中。

20日早上7点多,乡镇干部再次打来电话核实任超一家是否撤离。9点多,任超在抖音视频里看到了王家坝开闸蓄洪的场景。

“视频里说淮河水位超过了29米,我就知道蓄洪区的地肯定保不住了!”21日早上8点半,任超和妻子划着船返回了“马湖地”,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抢救”出了8袋已经收割的麦子、几包父母的衣物还有20多只土鸡。望着漫了水的鱼塘和没了顶的芡实,任超沉默了好久。

在蒙洼蓄洪区里,18万亩良田中有12万亩实现了承包流转,其中大约6万亩地种植芡实。王家坝开闸后,洪水沿着蒙洼河,依次通过王家坝镇、老观乡、曹集镇、郜台乡4个乡镇,随着河水溢出河道,蓄洪区被逐渐淹没。

任超懂得,王家坝蓄洪是从国家大局出发做出的通盘考量。“这辈子,我没为国家作过什么大贡献,这损失就算贡献国家了。等水退了我再去水塘里补一批鱼苗。”任超说。

“哪里有支部,哪里就是家”

王家坝开闸蓄洪的当日下午3点半,来自阜南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李同使作为第一书记上了庄台,在郑台子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郑台子高程31.2米,王家坝开闸后,是最早被下泄洪水围封的庄台。

7月23日上午9点40分,记者搭乘安徽消防阜阳支队的橡皮艇来到郑台子庄台。在阁亭上,记者看到,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攀谈、打扑克,孩童们奔跑嬉戏,全然没有孤岛围困的窘迫。贫困户陈蕊告诉记者,洪水刚刚围封庄台,家里就断了互联网,她打了电话,镇上用冲锋舟运来保障队员,恢复了网络。

“蓄洪期间,庄台上的物资供应与基础设施保障不成问题。”面对记者,李同使坦言,他更担心的是庄台上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处理而造成环境污染,传播疫病。

7月21日早9点,阜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李磊也来到郑台子,作为郑台子临时党支部的一员,李磊的职责就是守护庄台村民的生命健康。同李同使一样,在庄台上,李磊与村民同吃同住,寸步不离!“哪里有支部,哪里就是家。”李磊说。

据了解,为应对王家坝开闸蓄洪,阜南县组建临时党支部133个,抽调133名科级干部任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王家坝镇保庄圩,第一书记杨涛就将临时党支部建在保庄圩的排涝站里。“保庄圩就像放在蓄洪区这个大水盆中的小水盆,不怕洪水淹就怕降水内涝,所以我得守着排涝站。”杨涛告诉记者。

随着汛期水势逐渐平稳,前来支援王家坝保庄圩的解放军官兵、志愿者团体从22日起开始分批撤离。

“你们是快要回去了吗?”在蒙洼大堤上,记者询问正在巡堤的太和县救援队志愿者唐森森。

“不,我们明天要分头去六安、巢湖,去更需要我们的地方!”唐森森回答。

7月23日13点,王家坝闸口关闭,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在开闸的76个小时里,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为淮河安澜起到关键作用。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4日08版)

相关资讯